警惕学术会议跑偏-瞭望周刊社

警惕学术会议跑偏

2024-09-18 16:06:38 来源: 瞭望 2024年第38期

  

➤“同一主题的研讨会,省上开了市上开,市上开了县上开,同一个城市A高校主办了,B高校也要办。”

➤少数高校、地方政府等将学术会议当作政绩工程,有的学术会议片面追求“首届”等名义,有的会议为求门面,聘请与主题无关的知名学者站台

➤构建学术本位、着眼更长周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,让考核导向更侧重学者本身的能力和贡献,助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

  

  文 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

  

  仅凭一个并不存在的学校、若干伪造的“马甲”,却能出入十余场线上线下各类学术会议,长期未被识破。今年7月,辽宁省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魏新河因涉嫌招摇撞骗罪,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引发社会关注。

  相关分析认为,“冒牌教授”事件暴露出当前一些学术会议存在走偏现象,浪费了学术资源,偏离了学术开放交流的初衷,给学术环境、科研创新活动带来不利影响。

  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,近两年一些领域爆发式增长的学术会议让学者们疲于应付。多名受访人士表示,当前少数学术会议存在同质化、形式化、功利化等问题,个别学术会议参会人数动辄千人,但很多人匆匆参加开幕式后便离开。

  受访人士建议,构建学术本位、着眼更长周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,从源头上规范学术会议,并加强对会议主题、参会人员资质的把关,提升学术会议质量,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。

  少数学术会议存在虚假繁荣

  记者采访发现,部分学术会议活动呈现“虚假繁荣”态势,存在同质化、形式化、低效化倾向,反映出少数学术活动把关不严、风气浮夸等问题。

  相似主题的会议“频繁开”,甚至同主题的研讨会一年内在不同城市、单位多次举办,存在同质化倾向。“同一主题的研讨会,省上开了市上开,市上开了县上开,同一个城市A高校主办了,B高校也要办。”宁夏一人文社科类学院的副院长表示,同主题学术会议频繁召开主要是为追逐热点。

  这类会议给不少专家带来困扰。“一些会议爆发式增加,同质化严重,疲于应付,甚至影响本职科研工作。”西部地区高校一名生态环境领域教授说。

  个别学术会议追求“大场面”,存在形式主义倾向。一些会议主办方热衷于在人数规模、学者层次等指标上下功夫,有些领域的会议参会人员动辄千人。

  有受访者认为,部分高校、研究机构等将学术会议当作政绩工程,少数学术会议片面追求“首届”等名义,有的会议为求“门面”,聘请与主题无关的知名学者站台。有的研讨会看重规模和排场,却缺乏把关审核,这也是“冒牌教授”可以鱼目混珠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“开幕式火热,研讨会冷清”,会议学术讨论低效。“不少会议强调有行业院士、知名学者出席,但参会人数规模只是一个数字,开幕式一结束,大多数知名人物也走完了,并未达到深度研讨、学术碰撞的效果。”一名受访学者说。

  学术会议走偏易滋生风险

  学术会议是推动成果流动、促成思想碰撞、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,但记者采访了解到,少数高规格学术会议成为拉人脉的交际场,存在功利化趋势,这些走偏现象背离学术交流本职。

  个别学者常年周旋于各种会议,甚至做到“一篇文章打天下”,降低了学术会议质量。“有的会议交流的多是已有的知识,缺乏增量与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。”西部高校一名学者说。

  部分学者热衷开会,甚至参加与自身领域并不相关的会议,这与科研项目评审权较为集中有关。相关教育界人士表示,很多项目函评和会评人员,大多来自杰青、优青、长江学者、青年长江学者等有“帽子”的群体,一些参会者希望通过参会认识这些评委,以便争取机会。这样一来,容易形成“圈子文化”。

  受访者认为,学术研讨会走偏给一些科研人员增加了负担,使优秀人才难以聚焦科研,对学术环境和氛围将造成负面影响。

  不少受访者反映,当前举办学术会议花费不菲,除了场地等支出外,还有邀请专家、期刊编辑等“软开支”。一名来自上海的学者给记者算了笔账:开一场学术会议,请一帮专家,每人发放一笔不菲的讲课费,就是一大笔开销,课题经费很快就花完了。

  这些会议还易滋生腐败风险。有受访者表示,在少数医疗领域学术会议,个别企业通过帮助组织会议的形式“回报”医院领导、主任、医生,例如由企业承包几乎所有会议费用,会议期间组织宴请等。

  回归学术初心

  相关专家认为,避免学术活动跑偏,关键在于构建学术本位、着眼更长周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,让考核导向更侧重学者本身的能力和贡献,助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。

  一方面,从主题内容、人员规模等方面加强监管,严把入门关,提高办会质量。中国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学院一名学者说,有关部门应加强统筹,从源头加强把关,整合主题同质化的会议。

  中部高校一名受访者说,倡导“开小会、开好会、开对会”风气,督促会议主办方适当控制参会人员规模,加强对参会人员资质等把关,着力提升学术类会议质量,营造良好学术研讨风气。

  另一方面,相关研究机构或部门应优化学术评价体系,支持学者扎扎实实投身重大科研攻关。有受访者反映,在部分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考核中,打造“有影响力”的学术活动品牌、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等是重要考核指标之一,有的课题项目会明确要求“开会次数”,以作为结项依据;部分面向学者职称晋升的考核中,包含参与或主办学术会议乃至国际学术会议的指标,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“多办会、大办会、办大会”风气。

  多位受访对象建议,相关部门应适度优化相关评价体系,尤其是优化对办会数量、会议规模、参会人员层次等指标的考量,更多关注会议实际质量效果,也可考虑对部分会议实际成效进行抽查。

  (采写记者:周思宇 王莹 周畅 贾雨田 张逸飞 王敬博 王博)□